【本地遊】鐵閘訴說小店故事 《城市閘誌》探索社區變化與人情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2/07/06 17:17

最後更新: 2022/07/06 17:19

分享:

分享:

港人熟悉的老店廖孖記腐乳,以懷舊的方式呈現創辦人的樣貌。(香港青年藝術協會提供圖片)

籠統認識一個地方,可從主要景點或建築着手,但深入了解,最好就是從民生小店及社區發掘及探索。源自2017年的「城市閘誌」社區藝術計劃,今年踏足3個新地區,以佐敦、鰂魚涌和筲箕灣為創作根據地,透過鐵閘畫作細訴小店及社區的美好回憶。

近年街道上多了各種壁畫布置,讓行人途經時也能拍一張美照留影。由香港青年藝術協會主辦的社區藝術計劃「城市閘誌」,在打卡以外,更能在路過的一瞬,認識到店子的特色及故事。「城市閘誌」源自2017年,今年踏入第四屆,以鐵閘作為歷史及故事的載體,成為一個城市紀錄。

藝術家 Devil 將回憶寶庫中的文具及玩具,以及金城文儀老闆 Louis 繪在鐵閘上。(香港青年藝術協會提供圖片)

細說社區故事

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總監曾慧敏回顧:「本來這是一個大型藝術展覽中的作品,以土瓜灣為主題,畫了數個鐵閘,講講區內的故事。後來擴展至更大規模,延伸至香港不同地區,之前已做了港九6區,如深水埗製衣、灣仔百年市集等。每次我們都會找兩個地區,並設立一個主題,今次則選了佐敦、鰂魚涌和筲箕灣。」

她們探訪過佐敦很多次,並與區內的機構如街坊福利會及商會等會面,考慮以甚麼當主軸。最後決定選少數族裔,並跟新家園協會合作,探討尼泊爾居民開設的小店,講講他們落地生根的故事。佐敦不能不提到玉器市場及傳統老店,所以另一條主綫就是這些小店。今年更做了兩個較細小的地區鰂魚涌和筲箕灣,前者主要講述太古船塢及糖廠在區內的發展及影響,後者則是漁村及船業。

與店主商討不簡單

當定好主題,他們就會尋找可供合作的小店,並委派街頭藝術家及油畫畫家進行繪畫。作品並非任由藝術家自由創作,反而要帶出故事性、人情味及貼地感。曾慧敏說:「我們事前要進行篩選,看看哪些藝術家與小店較夾,有時藝術家不想深夜在街上作畫,就未必適合。」

揀選小店方面,也要做很多資料搜集及準備工作。「我們逐一挑選店舖,雖然有過往的經驗,整個過程都要花2至3個月,今年因為疫情時間更拖長了。我們本身也有想法,希望可以說到不同方向的故事,不想太類似及重複。玉器市場我們與總商會傾談,有他們作地膽就容易一點,尼泊爾小店我們就做了雜貨、食店、服飾及理髮店等。」

街頭藝術家黃鼎豐為 A1 Supermarket 以噴畫形式畫出店主。(香港青年藝術協會提供圖片)

曾慧敏說,有些小店期待合作,但都有相反情況,並非每次都順利。「有些小店可能是租舖,不能亂畫,就會拒絕我們。真的要看彩數,有時可能很好『生意』,亦有試過同事落區吃了一整天『檸檬』。記得有一次試過跟麵店合作,已傾到第三稿,突然風水師路過說不能畫,就此擱置。」

以人為本的藝術

每個「城市閘誌」的故事,也是以人為出發點,因此他們特別執着於繪畫店主的容貌在鐵閘上,讓街坊見到會有熟悉的親切感。「我們會與店主先商討作品,通常一兩稿都可完成,但也曾經過過去第八稿!當然有時他們未必想上鏡,或是有意見,做社區藝術就要配合及妥協,而且不只是單純美化,還要帶動文化及旅遊,多了一重意義。」

鐵閘化成畫布,當然愈大愈好,作品一般多畫在由上而下的拉閘,左右拉閘也試過但不常見,暫時他們未畫過通花閘。今年也有點突破,畫了一個孖閘,筲箕灣船廠的鐵皮屋鐵閘很高,藝術家要搭架才能上去作畫。

噴畫通常一兩晚已可完成,繪畫就較花時間,要3至4晚才可畫完。女藝術家會有多一位工作人員幫忙,今次其中一個作畫地點是廟街,入夜後街頭氣氛很不同,藝術家笑稱如電影《旺角卡門》一樣!同時有店主會陪藝術家一同畫畫,提供食品飲品,相當窩心。

「城市閘誌」社區藝術計劃今年在佐敦、鰂魚涌和筲箕灣 3 個地區,新增了 21 幅鐵閘畫作。(香港青年藝術協會提供圖片)

連結及認識社區

今次計劃面對的最大挑戰不單是疫情,還有跟尼泊爾店主的溝通。曾慧敏說:「即使他們在香港出世,也未必識中文或英文,要靠繙譯對話。他們的信仰及想法也與港人不同,如他們希望畫自己穿民族服,但這未必反映到現實情況;又或希望我們畫上商品,我們不是做宣傳賣廣告,因此要互相磨合及取捨。」

每屆「城市閘誌」,曾慧敏與團隊都會對該區多了一份認識,是難能可貴之處,如玉石行業發展、尼泊爾人在香港的生活困難及地區轉型及變化等。「因為種種歷史原因他們根本不懂說廣東話或英文,下一代在港讀書沒有父母教導,又會很辛苦。我們會想是否可以進行一些教育,幫助這些少數族裔小朋友?人情味的故事有很多,難得是加強對社區的連繫。」

又例如鰂魚涌的文具店,如何由全盛的風光時期,直到現在數碼化,店子愈搬愈細的故事。「老闆要考慮是否轉型成精品文具舖,學到每間小店面對逆境時如何向前走,那種香港人不屈不撓的精神,在每間店都能真正體現出來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應用程式隨時欣賞

「城市閘誌」的作品將一直留傳下去,即使早前舉行的展覽及文化導賞團已圓滿結束,也能透過網站及應用程式,觀賞所有作品。應用程式中的AR技術,更可在日間店舖未拉閘時,欣賞到畫作及閱讀到細膩故事,並介紹區內相關文化景點,形成一條完整的本地遊路綫。

對於計劃未來的發展,曾慧敏稱仍是未知數。「我們很喜歡『城市閘誌』,因為藝術品並非放在展覽館中,更加大眾化,但很多地區都已做過,我們要思考是否繼續下去?除了鐵閘還有甚麼可以盛載故事?我們希望可以做個2.0版本,近年流行科技藝術,也有其他可能性及玩法。」

記者:張頌婷